“事不避难”语出范晔《后汉书?虞诩传》:“志不求易,事不避难,臣之职也。不遇盘根错节,何以别利器乎?”意思是立志不求易成,行事不避艰难,这是做臣子的本分,如没有遇到盘根错节难砍伐的树,又怎能分辨出利刃呢?
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的必备品质和精神追求。臧文仲“贤者急病而让夷,居官者当事不避难,在位者恤民之患,是以国家无违”;孔子“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”;孟子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……在历史长河中,无数挺身而出的身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的深刻内涵,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五千年辉煌,闪耀着亘古不息的光芒。
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。“惟其艰难,方显勇毅;惟其笃行,弥足珍贵;惟其磨砺,始得玉成。”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,就如同挺立在天地之间的一座大山,挺身而出、知重负重、迎难而上,成为民族的脊梁、国家的栋梁、人民的靠山,生动诠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责任担当。从井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延安精神,到大庆精神、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特区精神,再到载人航天精神、脱贫攻坚精神……无不闪烁着敢于担当的靓丽音符,汇聚起了无坚不摧、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。
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是检验党员干部的“试金石”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。面对棘手问题、“千斤重担”“烫手山芋”,敢不敢接、愿不愿接,是检验党员干部胸怀、勇气和境界的“铁标尺”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党员干部须发扬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的担当精神,时刻葆有“我将无我”的情怀,以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的胆气,以“攀山越水寻常事,英雄不识艰难字”的豪气,以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”的意志力,勇挑最重的担子、敢啃最硬的骨头,用担当诠释忠诚,用忠诚践行使命。
要做到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还得靠“真功夫”。正所谓“刀在石上磨,人在事上练”,只有做难事、经大事、过急事、历险事,才能有所得、有所获、增其智、长筋骨。党员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,不计个人名利得失,敢做补天之女娲、射日之后羿、填海之精卫,练就“疾风知劲草,烈火炼真金”的硬本领;敢进“矛盾窝”,敢闯“险滩暗流”,敢到风不调雨不顺的环境中去打开局面,锤炼“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”的真本领,才能涵养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的勇气、底气和胆气。
“路虽远行则将至,事虽难做则必成。”奋进新征程,党员干部要发扬“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”的精气神,无论什么时候,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,就要大胆地干、坚决地干;该担的责,就要挺身而出、迎难而上,冒着风险也要担。唯有如此,方能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。(李瑞萍、玉溪市峨山县纪委监委供稿)
(责任编辑:君君)